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第一中學2019-2020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
- 資源簡介:
共22題,約13040字。
語文試題
一、現代文閱讀
(一)論述類文本閱讀(9分,每小題3分)
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小題。
《左傳》的敘事藝術
童慶炳
任何事件都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面。這是普通常識。但在文學敘事中,就出現了兩個時間:一個是原本故事發生的時間,一個是講故事人講的時間。原本故事發生的時間就是故事發生的自然時間,可以稱為“故事時間”;講故事人可以根據講故事人的需要,把時間打亂,把后面發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講,或把前面發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講,這就是所謂的“文本時間”。
一般來說,中國古代敘事文學順時序的演進多,而逆時序的演進少。《左傳》中倒敘、插敘也有,但不是很多,“幾大戰役”的描寫莫不按自然時間演進。可能受中國敘事文學的開篇《左傳》影響,像后來的《史記》《三國演義》《水滸傳》等莫不如此。為何《左傳》和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多按自然時間順敘呢?這主要是中國古代“尚農”,是一種農業文明。農業文明看重耕田種地,而耕田種地當然要對四時的更替特別敏感。因為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直接影響農業的生產。守時、順時,是中國古人根深蒂固的觀念,所謂“不誤農時”。就是對于那些在精神領域活動的人來說,也明白“春秋代序,陰陽慘舒,物色之動,心亦搖焉”的道理。這種從農業文明所滋長出來的文化觀念, 都不能不影響敘事文學對于事件演進時間的把握與運用。即從守時到順時,折射到文學敘事上則是更重視順敘,認為順敘最為自然,也最能為大家所接受。
《左傳》和其后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即使有倒敘的逆時間演進,也與西方神話、小說的那種倒敘的功能有所不同。西方敘事作品擅長逆時的倒敘演進,把人帶到一種令人震驚的、出人意料的狀態中,由此造成強烈的懸念,出現驚心動魄的效果。這就讓人聯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來往做生意,此時還是風平浪靜,突然風暴興起,船只搖蕩,甚至不幸沉沒。因此西方小說的倒敘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。中國古代敘事作品也有逆時的倒敘演進,但往往是激烈沖突過后的一種綿長的回憶,一般很少那種驚心動魄的效果。如《左傳》“鄭伯克段于鄢”以“初”開始敘述,所有的矛盾都已經結來,鄭莊公已經打敗了向他挑戰的親弟弟,他在潁考叔的幫助下,得以在“黃泉”下與母親姜氏相見,挽回些許與母親的感情。這種逆時倒敘演進,決無驚心動魄的效果,也沒有讓讀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。
《左傳》對中國文學敘事發展的影響很大,從敘事文學的角度來研究《左傳》是有意義的。
(摘編自童慶炳《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與開篇》)
1.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,正確的一項是( )(3分)
A. 在農業文明中,四時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使得中國古人形成了守時、順時的觀念。
B. 由于共同的深層文化原因,《史記》《三國演義》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時間來講述故事的。
C. 講故事人可以改變原本故事發生的時間,使故事按照“文本時間”向前發展。
D. 中國敘事作品更重視順敘,排斥倒敘,是因為順敘更能為大家接受。
2.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(3分)
A. 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,主要從“文本時間”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敘事藝術。
B. 文章以《左傳》的敘事藝術為例,具體闡釋了其對中國古代敘事作品的影響。
C. 文章通過對中西方敘事文學的對比,折射出農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點。
D. 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,接著逐層分析,既有事例評述,又有道理推演,深入淺出。
3. 根據原文內容,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( )(3分)
A. 文學敘事中有兩個時間,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。
B. 如果采用西方的倒敘方法來講述,“鄭伯克段于鄢”的故事也可出現驚心動魄的效果。
C. “物色之動,心亦搖焉”,說明所有人都懂得守時、順時的道理。
D. 同樣是倒敘手法,西方的敘事作品更追求驚心動魄的效果,中國的敘事作品則不然。
(二)文學類文本閱讀(13分)
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小題。
追風箏的人
卡勒德•胡賽尼
斗風箏比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。規則是放起你的風箏,割斷對手的線。若有風箏線被割斷,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個隨風飄移的風箏。對追風箏的人來說,最大的獎勵是撿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風箏,那是無上的榮耀。每個斗風箏的人都有助手,我的助手——兼仆人與朋友——是哈桑。
那年冬天的一個夜里,距比賽還有四天,爸爸對我說:“我覺得今年你也許能贏得比賽!”爸爸隨口一說,卻在我腦袋中埋下了一顆種子:好辦法!讓他看看,他的兒子終究非同凡響。
街上的積雪銀光閃閃,天空藍得無可挑剔。哈桑和我走出大門,雪花
資源評論
共有 0位用戶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我要評價此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