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省上饒市2020屆高三下學期月考語文試卷
- 資源簡介:
共22題,約14000字。
語文試卷
(測試時間:150分鐘 卷面總分:150分)
一、現代文閱讀(36分)
(一)論述類文本閱讀(本題共3小題,共9分)
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1~3題。
唐中葉后,中國經濟文化偏倚南方。這一轉移的節點為安史之亂。唐代后期,社會經濟崩潰,中央政權瓦解;安史之亂后,中央政權需賴東南財賦來運轉。北部各道、州、縣,自河南、河北以至兩京,皆殘破蕭條,奄奄欲絕。自此以后,中國經濟文化逐漸向南轉移。
以陶瓷為例,北方農民很早就把陶瓷作為副業,唐代河南府有貢瓷;至宋,著名的陶業多在北方;至元明則最精美的陶瓷,全轉移到江南來。木棉為宋后大利所在,其種植,南盛于北。這是北方經濟情形漸漸不如南方的顯征。
以商業情況而論,也是南方日見繁榮,北方日見萎縮。鹽以兩淮為主,茶則產于南方,銅鐵礦冶南盛于北,漁業尤為南方所獨攬。交通方面,南方水利日興,舟楫之便遠超北地。此可證明唐宋時全國經濟命脈集中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帶,重心轉移至南方。在社會文化上,文化人物南方日漸增多。應舉人數,南多于北;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,宋中葉以后,南方多于北方,明宰輔數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強。
從政治區域劃分大小繁簡來看,唐至宋政治區分,南方愈見繁復精細;北方無分而有并。隨之而來的是戶口盈縮,唐開元時,南方縣數戶口占全國四分之一,到宋代遠過北方,《文獻通考》載,神宗元豐三年,淮以南戶口遠盛于北方,戶數上南多于北,超出一倍。至宋室南遷,南方經濟與人口,更超出北方。元、明代戶口比數,莫如東南。
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南移之因眾說紛紜,到底有哪些呢?
首先,是河患。宋元明清時,黃河為中國患,水患的起落,恰與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盛衰,互為因果。以關中水利而言,唐已不如漢,而唐后又更不如唐。至明代,為保證運河水量,強抑河水南行與淮水合流,以致河患頻仍,淮水亦成大害。
其次,北方社會之屢受摧殘,更甚于河患。唐中葉后的藩鎮割據,五代的兵爭,期間的政治黑暗,已達極點。唐后期的中央政府,全倚東南財賦為生命,安史亂后的藩鎮,其割據僅在河南、河北各道;江淮以南各道,還受中央控制。
遼宋對峙,邊界受蹂躪,不得生聚種養。宋夏對峙,東北與西北,遭到同樣命運。關中、河南,在外寇壓迫下,元氣大損。自安史亂后,北方是中國史上前方的沖激區,南方則是中國史上的后方,為退遁之所。因此,北方受禍害常烈于南方。
其三,江浙一帶水利發達,推動了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。仁宗時,開始對水利有計劃的修筑;神宗時,頗重視蘇州的水利。南方水田之利,漸受關注。北宋政府在江南特置提舉官董其事;南方有能力者,亦盛事殖產,開置大批水田。
宋室南遷后,江南更急激水利開發;而江南兼并之風,有加無已,形成少數大地主與多數佃戶的局面,財賦則占天下十七。明代籍沒土豪田租,一依租額起糧;天下的租賦,江南居其十九,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。蘇、松、常、嘉、湖五府又居兩浙十九,蘇州尤甚。
(摘編自鄺士元《中國經世史》)
1.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,正確的一項是( )(3分)
A.安史之亂是中國經濟文化轉移的一個重要節點。安史之亂之前,北方囊括了我國的經濟文化,此后,我國經濟文化漸漸偏倚南方。
B.唐代貢瓷、宋代名瓷及元明兩代最精美的陶瓷生產,以及宋后的木棉種植都主要在南方,這是北方經濟情形漸漸不如南方的顯征。
C.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,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,也有南方獨特的優勢,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無非是黃河的泛濫成災。
D.北宋政府在江南設置提舉官來監管水田之事,宋朝南遷后,江南更急激于水利開發,這些對推動南方經濟文化發展有一定作用。
2.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(3分)
A.文章提出觀點后,分別從陶瓷、木棉種植、商業情況、交通等方面來舉例論證這一觀點。
B.文章引用《文獻通考》中的記載,有力證明了南方縣數戶口到宋代遠遠超過北方的事實。
C.文章都按朝代先后順序來介紹,顯得層次清晰,如介紹陶瓷先說唐,再說宋,然后元明。
D.文章論述“唐中葉后中國經濟文化偏倚南方”,從現象到原因,由淺入深,符合認知規律。
3. 根據原文內容,下列說法不正確的項是( )(3分)
A.因為戰亂,所以北方許多精英都往南方遷徙,這也導致了應舉人數及宰相人數到宋中葉后,都南多于北,甚至明代宰輔數南方占三分之二多。
B.宋元明清時,黃河水患的有無,與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衰落與興盛,有密切關系;到明代,還強行讓黃河水南行與淮水合流,導致黃淮水害。
C.不管是宋遼對峙,還是宋夏對峙,自安史亂后,我國北方是戰事前方的沖激區,南方則是戰事后方的退遁之所,北方所受禍害比南方慘烈。
D.宋仁宗、神宗時都重視水利建設,南方水利建設對我國經濟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響,在經濟文化南移的背景下,明代天下租賦,多在江南。
(二)實用類文本閱讀(本題共3小愿,12分)
閱讀下面的文字,回答4~6題。
材料一:
澳門現代經濟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,歷經約30年年均兩位數的高增長和全面發展期,形成了回歸前四大產業支柱的“準”多元經濟結構和有“亞洲第五條小龍”之譽的經濟規模。但是,由于經濟資源短缺、經濟基礎薄弱、產業結構單一、過分倚重博彩旅游業等原因,從1992年開始,澳門經濟增速逐年放緩,到1996年之后,連續四年出現負增長。
鑒于澳門回歸前經濟基礎不厚、經濟品質不高、經濟總量不足、經濟環境不好的實際情況,特區政府在謀劃澳門長期穩定繁榮百年大計的初創和奠基階段,力戒好大
資源評論
共有 0位用戶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我要評價此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