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素材:在疫情獨處中感悟人生(主流媒體評論集錦)
- 資源簡介:
約9290字。
在疫情獨處中感悟人生(主流媒體評論集錦)
適用主題:獨處與豐富、行與停、從容淡定、心靈自由、自我發現
獨處與孤獨(朱光 新民晚報)
愛因斯坦說,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最終在于業余時間。當前,全國人民擁有的“業余時間”空前之長,朋友圈里刷得最多的是美食圖片、抖音里看得最多的是美食視頻,我們不愧為“舌尖上的中國”。其次,是旅游視頻。可以想見,旅游肯定位列今后“報復性消費”之一。甚或,有些地方的人已經“悶”不住往景點跑,當然最后被攔截了……“悶”過頭了容易出段子。段子之一就是——我們已經過上了海外華人的生活:好山好水好無聊。
當我們不工作、不社交、不出門,如果總體主要感受是“好無聊”的話,就要反省了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,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,都來源于我們不善于在房間里獨處。獨處,擁有高度的自由,可以做真正的自己,不受社會角色、家庭身份的“約束”。此時,如果你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,是否因為弄丟了自己呢?想一想童年夢想、理想,是否記得初心與起點,對比一下眼前,是否一直在往目標前行呢?如果能做到“一日三省吾身”,是否就能在獨處時,依然確保自己走的路比較正呢?當然,獨處給予你思考的時空之“廣闊”,也頗為挑戰個人的情緒掌控。很多人害怕“獨處”這一物理狀態變為“孤獨”這一心理狀態。
林語堂說:“孤獨兩個字拆開,有孩童,有瓜果,有小犬,有蚊蠅,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,人情味十足。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,但都與你無關,這就叫孤獨。”
為什么獨處,變成了孤獨?因為精神不富足。當精神不夠富足、心靈不夠強大,那么孤單的體積,就相當于房間體積減掉一個人的體積。當精神足夠豐富、心靈足夠強壯,那么再小的房間,也不會限制人在腦海里遨游平行世界。這就是為何名人名言里有那么多關于獨處的主題——無論作家、科學家、哲學家,都需要在獨處時調動腦細胞排山倒海。
我們很多人早已有了獨處的空間,卻不知道怎么成為真正的自己。如何度過獨處的時光,就決定了如何度過一生。
學會與自己相處(顧伯沖)
被譽為“南非國父”的曼德拉,曾歷經長達27年的牢獄生涯。出獄后有人問他:是什么力量使您在孤獨中充滿活力?曼德拉回答:博愛的精神加上強健的體魄。可見,精神的支撐至為重要,能讓人在孤寂困厄中頑強挺立。
社會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,但人的一生,或多或少都要面對如何與自己相處。哲學家芝諾曾被問及:“誰是你的朋友?”他說:“另一個自我。”學會與自己相處,其實就是找到另一個自己——把腳步放慢,給自
資源評論
共有 0位用戶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我要評價此資源